連平田源挖掘獨特文化資源塑造“廣東瀘沽湖”旅游品牌
挖掘歷史文化 古村奏響新韻

■被列入省級非遺的肖屋魚梁
核心提示
國慶中秋假期,連平縣田源鎮火爆“出圈”,熱氣球升空、篝火晚會、稻田音樂節、魚梁宴等16場精彩活動輪番上演,吸引百萬人圍觀,帶動群眾增收超過13萬元,成為該鎮探索“非遺+生態旅游”的生動實踐。
地處連平縣南部的田源鎮,九連山脈綿延環抱,新豐江水系蜿蜒流淌,形成“群山蔥蘢、綠水悠悠”的生態畫卷。這座藏于科羅筆山下、位于新豐江畔的山水小鎮,不僅有著秀麗的田園風光、山水之景,更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為這里的山水之色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
田源鎮生態基底深厚、人文特色鮮明,與云南瀘沽湖的資源特質相似,同樣面臨著“如何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發展命題。因此,田源鎮以瀘沽湖為學習標桿,抓住當地最具有吸引力的亮點特色——魚梁文化,探索“非遺+生態旅游”的路徑,成為該鎮突破發展瓶頸、塑造“廣東瀘沽湖”旅游品牌的關鍵選擇,通過傳統技藝活態傳承、挖掘歷史文化、文旅品牌塑造等,服務環萬綠湖世界級“湖泊+”綠色發展區建設,加快構建“鄉村振興+全域旅游”發展格局。
魚梁古韻 傳承水上智慧
在巍峨的科羅筆山下,新豐江如一條碧綠的綢帶,輕輕環繞著一個古老而神秘的村莊——田源鎮肖屋村。在這里,隱藏著一個蘊含智慧的傳統生活方式——肖屋魚梁。這是當地村民世代相傳的一種捕魚技藝,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
魚梁,是一種利用河道地形以竹、木、石等材料筑成的傳統捕魚設施,通過巧妙的水流引導與攔截,讓魚群自然游入預設的陷阱中。據考,肖屋魚梁始建于明末清初,由當地肖氏家族世代修建維護。據傳,為增加捕魚數量,維持族人生計,肖氏族長肖樂耕看著肖氏圖騰中間的沙丘大壩形狀,想到利用地形與水流的特性,設計出一種以卵石壘砌陂壩、竹木編織魚簍建造而成的捕魚裝置——魚梁,后來經過一段歷史過程的改良,傳承至今。
肖屋魚梁選址結合了水文、建筑等學問,其建造工序復雜,多達幾十項,制作所用的每塊木頭、每個石樁均有不同叫法,尺寸大小、位置高低也有嚴格講究。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也發生了轉變,魚梁捕魚技術也曾面臨失傳的風險。
為了傳承魚梁技藝,使之重新煥發光彩,田源鎮開始重視挖掘魚梁文化。2022年,肖屋魚梁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24年7月,肖屋魚梁文化館建成并正式對外開放,館內詳細介紹了肖屋魚梁的歷史淵源和發展歷程。
此外,田源鎮將肖屋魚梁作為鄉村振興和旅游發展的一大亮點,在肖屋村入口處,用木、石、藤就地取材建造的肖屋魚梁置于江面,讓游客近距離了解魚梁的整體結構與工作原理,切身感受這種既不破壞生態又能可持續捕魚的古老技藝。
今年國慶中秋假期,田源鎮舉辦了“尋田源魚韻 覓瀘沽湖光”2025年魚梁文化系列活動,構建了多維文化體驗場景。開幕式上,“一席田源·魚梁宴”的發布讓傳統飲食文化煥發新生,通過非遺美食的創意呈現,讓舌尖上的鄉愁躍然味蕾;田源Logo與精品旅游線路的推出,則標志著區域文旅品牌化邁出重要一步。在為期3天的活動中,16場特色活動精彩紛呈:熱氣球升空體驗讓游客從高空俯瞰萬綠湖源頭的山水畫卷,實現“人在畫中游”的沉浸式體驗;“上梁”民俗表演與魚梁集市通過活態展示傳統技藝,讓游客近距離感受非遺代表性項目的鮮活魅力;稻田音樂會與篝火晚會則巧妙融合鄉土氣息與現代歡愉。
多元場景的疊加效應顯著——線上互動量突破100萬人次,線下吸引近10萬人次游客打卡體驗,直接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超過13萬元,實現“生態流量”向“經濟增量”的有效轉化。此次活動不僅進一步提升了“萬綠湖源頭·魚梁之鄉”的旅游品牌知名度,更以非遺與生態旅游的深度融合為樣板,探索出一條可復制的“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路徑,成為田源鎮在數字時代對文化傳播新路徑的生動探索。
敘說歷史 喚醒鄉土記憶
坐落在連平八景之一“戈峰聳翠”科羅筆山下的田源鎮,不僅有傳承數百年的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肖屋魚梁,還有不少鮮為人知的歷史文化。
在科羅筆山麓下,靜臥著新豐江畔的肖屋村,曾被稱為桐梓園。據傳,這與大哲學家王守仁(陽明先生)有著不解之緣。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都察院左僉都御史王守仁奉旨出任南贛巡撫,駐軍于此,為平定當地盜亂而日夜操勞。在駐軍期間,他深感此地風景秀麗、人文薈萃,遂將原有的“牛型屋”之名,改為更為文雅的“桐梓園”,寓意此地如桐梓樹般堅韌不拔、生機勃勃。
沿新豐江東岸向南行進,不到十里,便可尋覓到王守仁當年剿賊時的駐軍兵營和烽火臺的遺跡,置身其中,仿佛還能看到他訓練精兵、鎮定指揮的身影。在當地,還流傳著王守仁斬子、埋子的悲壯故事。相傳,在平定起義軍的過程中,王守仁為了嚴明軍紀,不惜忍痛斬殺違反軍令的兒子。
在肖屋村至半江道旁,一處河邊的石壁之上,明代名將俞大猷的“班師謹識”水西摩崖石刻靜默地訴說著歷史的滄桑。這處石刻,是俞大猷在平定起義軍后,班師回朝途中,為紀念這一勝利而刻下的。
水西摩崖石刻全文面積6平方米,鐫60字,鐫文散亂,疑為劍鐫。該摩崖石刻全文為“明嘉靖丙寅歲二月初七日,總兵都督俞大猷、副使張子弦、參議諸公高、游擊魏寇治統督漢土官兵,剿戮叛賊李亞元等二萬余眾,四月盡,竣事班師,謹識。”
《惠州史稿》記載:“嘉靖四十五年,明朝命他的軍隊去圍剿河源、龍川、英德、翁源、從化、和平六縣的數萬農民騷亂,他卻圍而不攻,后來民食盡且死。俞大猷不忍,稱病解圍而去,被圍農民得以逃回。到萬歷三年農民再度騷動時,俞大猷卻因此受到彈劾。”這一事件在《連平州志》《新豐縣志》亦有記載。
這面石刻,面臨懸崖巨石,容易為人所注目,俞大猷在此刻寫字,亦是揚威、震懾之意。1985年,水西摩崖石刻被連平縣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作為連平縣的名門望族,顏氏家族“一門三世四節鉞,五部十省八花翎”,離不開顏氏第一代顏希深之母何太夫人的積善余慶。何太夫人是連平籍人氏,出身于連平州城何姓書香世家(曾出現“父子進士、叔侄同榜”),是連平顏氏榮穆公的原配夫人,因子孫貴,封一品誥命夫人。據民國蔡東藩《清史演義》第38回記錄,顏希深時任山東濟寧州知州,其母何氏看到難民哀吁不休,令兒子希深開倉濟民,發粟賑饑。清末《坐花志果》(下卷)作者汪道鼎認為,后來顏氏一門數代顯貴,“皆太夫人積善所致也”。
何太夫人墓位于田源鎮水西村科羅筆山下,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占地面積132平方米,采用磚石和石灰砌筑。其墓地前面原立有一塊恩榮碑,碑額刻文“恩綸”,碑文陰刻楷書:“乾隆十七年五月十六日,奉上諭:顏希深來京陛見,問知伊母年老,尚欲隨任赴川,伊亦不敢奏請政補近地,似此母子俱知大義,情實可嘉,轉用惻然。顏希深著調補江西按察使,其四川按察使員缺,即著石禮嘉調補,欽此。戊子季春江西布政使臣顏希深恭刊。”
曾經在歷史長河中沉寂的古老智慧,如今正在田源鎮重煥光彩。明代魚梁的潺潺水聲與當代游客的歡笑聲交織,文化遺址成為見證歷史的物質載體。這座嶺南小鎮積極響應環萬綠湖世界級“湖泊+”綠色發展區建設,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與深厚人文底蘊,將湖泊資源、非遺與歷史傳承有機融合,使斑駁的歷史碎片重新拼合成生動的發展圖景。
■文:本報記者 陳星 劉永菲 ■圖:本報記者 歐陽柳
下一篇:沒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