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道貫古今 田源驛道尋文脈
連平縣田源鎮古驛道解碼“活著的歷史廊道”

■連平縣田源段古航道沿岸生態環境保護良好
核心提示
“連平水西古渡頭,帆影點點入江流。大席水口頓黃浪,肖屋鹽商泊船舟。考車灘內多古怪,石角暗礁藏漩渦。”這是描寫連平縣田源鎮水西村至肖屋村古水道的水路歌,寥寥數語,卻描繪了這段古水道千帆競渡、商船不絕的輝煌往昔。
連平縣田源鎮古驛道(含古水道、古陸道)位于田源鎮水西村、肖屋村、永吉村等地段,曾是新豐江古水道的核心地段,為粵北連通河源、惠州、廣州乃至出海的主要通道。水陸并行的古驛道,不僅是漢越文化交融與商貿往來的要道,也曾鑄就沿線城鎮數百年的繁榮。近日,本報記者與田源鎮文史工作者一同重走古驛道,近距離感受田源水運文化和陸運文化的源遠流長,探尋歷史印記,挖掘人文精神,推動文旅融合,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河源黃金水道,至今仍可通航
連平縣田源鎮古水道橫跨該鎮水西、肖屋、永吉三村,全長18公里,是粵北通往河源、惠州、廣州及出海的水路動脈。因新豐江水庫修建及水文變遷,田源段成為保存最完整的遺存。據《連平縣志》記載,這條水道沿途分布著元善石龍碼頭、軟坑街碼頭、東埔碼頭、龍埔碼頭、百叟老碼頭、豐城碼頭、水西碼頭等。其中,水西碼頭作為核心樞紐,迄今已有500余年歷史,其至河源新港的航道至今保持通航能力,是連平縣現存唯一仍在使用的古碼頭,堪稱“活著的水運博物館”。
“這里曾經是連平最繁忙的碼頭之一。”在田源鎮水西村,肖老先生指著江面感慨地說,由于連平和新豐一帶山高路遠、交通不便,當年大部分物資都依賴這條水路運輸。在水運興盛的年代,新豐江上千帆競渡、百舸爭流。客貨輪船載著食鹽、布匹、煤油等生活用品從珠三角逆流而上,又運載農副產品至河源和珠三角地區,直抵香港。據資料記載,1987年連平水運公司尚有員工243人、機動船19艘、駁船16艘、木船17艘,全年貨運量達9萬噸。當時,水西碼頭每日客運量超過500人次,連平鐵帽山鐵礦每日近千噸鐵礦石也經此航道運出,航道成為村鎮對外的交通命脈。船工們口耳相傳的水路歌,就是以這條水道為脈絡,將沿岸的廟宇、船塢、水文、民俗與商貿活動編織進歌詞之中,生動描繪出當時人們生活的場景。至今,這首歌仍在村中部分老人口中傳唱,定格著古航道往日的繁華光影。
往來客船不僅催生了水西碼頭的航運傳奇,更孕育了水西古街的繁華盛景。據當地人回憶,在航運鼎盛時期,碼頭周邊曾形成一條熱鬧的商業街,分布著數十家小店和旅店,專為往來客商提供食宿服務。與此同時,每到圩日,更使水西成為區域商貿物流和居民出行的關鍵節點。
古水道也具有重要的軍事價值。沿新豐江東岸向南行進,不過十里之遙,便可尋見王守仁“剿賊”時的駐軍兵營和烽火臺的遺址。在這片土地上,還流傳著陽明先生斬子、埋子的悲壯故事。
船行至肖屋村段,岸邊的巖壁上赫然出現一片摩崖石刻。這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水西摩崖石刻,石壁上隱約可見字跡,字體凌亂,深淺不一,疑為劍鐫。記錄了明嘉靖四十五年廣東總兵俞大猷率軍平定李亞元農民起義的史實。碑文內容清晰可辨,歷經400余年風雨仍保存較好,是印證古水道軍事地位及研究明代廣東社會歷史的珍貴實物。
據了解,自1958年新豐江水庫(萬綠湖)及后續一系列攔河壩建成后,新豐江主干航道被截斷,貨運逐漸衰落,于2003年停止渡運作業,水西碼頭也于2005年結束航運使命。然而,田源段古航道并未沉寂。如今,仍有周邊村民在江上捕魚,沿岸生態環境保護良好,江水時而平緩如鏡,倒映著兩岸青山綠樹;時而輕快流淌,伴著白鷺踱步、翠鳥掠水的靈動身影。從水西碼頭出發,沿水道可一路游覽摩崖石刻、鹽商碼頭、永吉碼頭、仙公廟、廟下石橋、肖屋魚梁等不可移動文物。自然與人文在此和諧共生,這18公里古水道不僅是歷史的“活化石”,更是生態觀光與文化體驗的鮮活載體。
已發現50余處文物點,尚有百余處待發掘
與新豐江古水道并行的是河源至江西龍南楊村、河源至翁源的古驛道。連平古語“挑鹽賣藥到江西,擔米賣雞到香港”,描述的就是這條北接贛湘,南達河源、惠州、廣州、香港的千年古道,源源不斷地將中原的商品、文化、人才輸送到南方,也將來自海外的商品源源不斷地運至內陸。據當地探測顯示,田源鎮境內現存古驛道約20公里,目前已發掘6公里。這些道路以石條、石塊鋪砌,部分石階寬1米至1.3米,至今仍有村民行走使用。
沿著古道行走,不時可以看到路旁的古茶亭遺址,石砌的墻垣上爬滿了青藤。在一些村落的水口處,還保留著供奉水神的小廟。碼頭附近,當年供商旅歇腳的客棧和店鋪遺址依稀可辨,殘存的石基上野花盛開。
近年來,田源鎮高度重視古航道與古驛道的保護工作,省規劃設計院專家和市、縣領導先后到田源鎮指導古驛道調查和發掘工作,縣博物館學者實地指導調查摸排工作,通過對南粵古驛道的修復,這些沉睡的“歷史見證者”正逐漸蘇醒。目前已發現50余處文物點,如戈羅聳翠、何夫人墓、窯頭山下遺址、峰崗宗祠、葉家書屋等,串聯起豐富的歷史記憶。此外,還有連南飛虎隊成立舊址、梅洞口戰斗遺址等紅色文化資源。據初步調查,尚有百余處遺存未發掘,更多文物有待進一步考證與研究。
當前,田源鎮正緊抓環萬綠湖世界級“湖泊+”綠色發展區建設的戰略發展機遇,積極深化“湖泊+”發展模式,通過系統梳理與保護性開發,推動古驛道逐步建設成為融歷史、生態、文化、旅游于一體的綜合性遺產廊道,致力將其打造為串聯萬綠湖上下游的水上黃金旅游線路,全面助力沿江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文:本報記者 劉永菲 ■圖:本報記者 歐陽柳
下一篇:沒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