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萬綠湖區域被納入省整縣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試點
“湖泊+”業態持續豐富全面升級

東源縣貝拉小鎮通過“村集體+企業合作”運營模式,帶動村民致富。資料圖
□本報記者 方新苗
“天上瑤池水,人間萬綠湖”。370平方公里的浩渺碧水,1100平方公里延綿青山,360多個綠色島嶼,萬綠湖就像是一方被翠綠群山環繞的碧海,在藍天、白云、朝霞和夕陽的映襯下,展現出一幅迷人的畫卷。
一湖好水,是河源最亮麗的旅游名片。依托這一優質資源,我市出臺了《河源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等政策文件,全力發動“湖泊+”主引擎,構建環萬綠湖“吃住行游購娛”全鏈條產業,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今年初,萬綠湖風景區正式晉升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實現了歷史性突破。今年上半年,在省的大力支持下,環萬綠湖綠色發展區建設專業委員會成立,環萬綠湖區域被納入省整縣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試點,“湖泊+”業態持續豐富、全面升級。這是河源在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過程中,大力提升農文旅發展能級的重要成果。
聚焦“湖泊+品牌”:
培育特色鮮明的區域文旅IP
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假期,萬綠湖風景區舉辦了“金秋獻禮·月映萬綠”等系列非遺、文藝活動,掀起農文旅熱潮,吸引八方來客。據統計,國慶中秋假期萬綠湖風景區累計接待游客415556人次、增長9.26%。
打造區域IP,是擁抱文旅融合發展機遇的關鍵一招。近年來,河源以萬綠湖為核心,聚焦“湖泊+品牌”,著力培育特色鮮明的區域文旅IP,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打卡體驗。
在“樂游河源”文旅品牌IP的帶動下,鏡花緣、龍鳳島等萬綠湖風景區核心景點陸續提質升級,水博覽園、九里湖片區等重點項目加快建設,“萬綠湖文旅周”“萬綠湖·星稻田音樂節”等系列精品文旅活動接連出圈,吸引游客紛至沓來。其中“萬綠湖文旅周”累計接待游客18.8萬人次、增長58.8%,實現旅游收入2390.78萬元。創設“河你有緣”手信品牌,結合打造恐龍、桃花水母等農文旅IP,豐富特色手信和文創產品品類,今年以來文創產品銷售額累計超過35萬元。
今年,河源還創新推出“魚燈夜游”城市文旅IP,打造“千魚共舞”“千人提燈”等沉浸式場景,吸引約20萬人參與體驗;整合萬綠湖畔餐飲資源,創新開展“河源一桌菜”品牌創建活動,為市民、游客帶來豐富味覺享受。
聚焦“湖泊+運營”:
創新湖城融合的城鄉發展路徑
今年五一假期,萬綠湖風景區啟動“湖泊+低空經濟”首飛活動,“萬綠壹號”“萬綠貳號”直升機在萬綠湖畔騰空而起。“從高空俯瞰,碧綠的湖水盡收眼底。這是第一次見到家鄉萬綠湖的全景,真是美不勝收。”游客肖女士在體驗直升機環游萬綠湖后興奮地說。
傳統的農文旅發展模式結構單一,難以滿足人們日益多元的消費需求。如何進一步豐富“湖泊+”業態,拓展“農文旅”融合廣度?我市率先布局“低空文旅業態”,推出萬綠湖低空觀光項目,解鎖粵港澳大灣區首個“湖泊+低空經濟”新質生產力應用場景,萬綠湖低空觀光“五一首飛”活動獲《人民日報》等媒體報道,假日期間接待游客18.7萬人次,增長31%。
郊野經濟同樣是環萬綠湖區域農文旅發展的重點。目前,環湖區域培育民宿94家,9家入選省級“向往的民宿”。東源縣貝拉小鎮通過打造集煙火集市、燒烤營地、高端露營和兒童拓展于一體的文旅綜合體,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
此外,紅色資源開發、古村落煥新與創客培育等也為豐富“湖泊+”業態增光添彩。東源縣義合鎮下屯村紅色文旅年接待研學游客約6萬人次;南園古村集約流轉17戶古民居引入文旅業態;糖巢創客社區培養240多名創客,吸引34家商家入駐,年帶動旅游消費3000萬元。
聚焦“湖泊+文化”:
打造特色水文化體驗目的地
今年7月5日,萬綠湖為期4個月的禁漁期結束,60余艘漁船滿艙歸港,萬綠湖開漁“頭魚”拍賣、品嘗特色湖鮮美食等精彩環節為游客們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夏日“漁事+”狂歡盛宴。
萬綠湖不僅有“湖光”,還有“山色”和“人文”。作為我市的核心景區,萬綠湖風景區還承載著傳承非遺、彰顯客家風情的功能。我市深入挖掘環萬綠湖地區客家優秀非遺民俗,創新開展非遺進景區活動,組織客家山歌等非遺項目在景區展演,“上莞追龍”“汶水塘捕魚”等傳統民俗活動被更多人熟知。
結合庫區林地資源,河源還積極推動“森林+康養”、自然教育、研學旅行等業態協同發展,打造九里湖森林步道、新回龍—錫場“穿越萬綠湖”等精品路線,萬綠湖康養產業年接待游客超20萬人次、創造經濟價值3.2億元;發展“農業+研學+旅游”等新業態,打造一批“親子式”“游學式”“體驗式”“探險式”農文旅融合體驗場景。
體育賽事點燃農文旅融合的“新火花”。萬綠湖國際馬拉松、“河美共贏”籃球聯賽、村超全國賽、“穿越萬綠湖”徒步等一系列文化辨識度高、體驗性強的文體賽事以賽引流、以賽興旅、以賽促產,有效提升了河源文旅影響力。
下一篇:沒有了
